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是好》研究小辑 || 毕光明丨《如何是好》:书写年轻一代的人生痛感

毕光明 文艺论坛杂志社
2024-09-04



《如何是好》:书写年轻一代的人生痛感

文 / 毕光明

摘 要:阎真的长篇近作《如何是好》讲述了女大学生许晶晶从临近毕业找工作,到走上社会后为了在城市里站稳脚跟而尝尽了青春人生不该有的艰辛与苦痛,反映出年轻一代的成长无比艰难,生活极为沉重。作家选择了当代文学领域里尚欠开掘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题材,运用高度写实而又极富艺术匠心的手法,真切感人地刻画出当下年轻一代的生存困境与生活痛感,同时也展现了有自我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坚持与命运抗争,在不利环境的压迫下顽强抵抗,最终守护住了自己的心灵原则和生活信仰,在严峻的现实和一次次面临绝境中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小说塑造的不向金钱屈服,拒绝用人格尊严去换取生活保障,通过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走出困境,实现人生价值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给当今年轻一代指出了正确的人生方向。

关键词:阎真;《如何是好》;生存困境;人生痛感



以书写知识分子题材著称的学院派作家阎真,新近又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如何是好》,主人公仍然是作家最熟悉的知识分子,一位重点大学的女生。小说讲述了这位女生从临近毕业找工作,到走上社会后为了在城市里站稳脚跟而尝尽了青春人生不该有的艰辛与苦痛,反映出年轻一代的成长无比艰难,生活极为沉重。作家选择了当代文学领域里尚欠开掘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题材,运用高度写实而又极富艺术匠心的手法,真切感人地刻画出当下年轻一代的生存困境与生活痛感,同时也展现了有自我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坚持与命运抗争,在不利环境的压迫下顽强抵抗,最终守护住了自己的心灵原则和生活信仰,在严峻的现实和一次次面临绝境中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阎真说自己是一位“有现实感的作家”{1},作为大学教授,他最了解和最关心的是青年大学生的精神状况与人生出路。有知识的年轻一代,在大学时怀抱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毕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遭遇到怎样的困境,当受挫时感受到怎样的精神打击和心灵疼痛,这些自然是作家人文观照的主要对象。《如何是好》再一次体现了阎真的创作理念——“零距离表现生活”{2}


写农村出身的读书人想要离开贫穷落后的乡村,进城寻找不同于父辈的人生这类题材的作品,八十年代有路遥的名作《人生》。在县城里读过高中,从书本和县城生活中窥见到双水村之外的广阔世界的高加林,不甘心像他的父辈一样当一个农民,被土地和蒙昧所捆缚,一生同土疙瘩打交道。“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3}他的人生理想是吃公家饭,是到充斥现代文明的城市舞台上去发挥文化教育赋予他的才能,与有同等文化水平的人一起过上现代的生活。然而,城乡二元体制死死地钳制住了他。尽管事实证明,在县委宣传干事的岗位上,他的表现和作为证明了他十分称职,但是进入体制需要的是资格而不是自身能力,当他“走后门”进入县委机关的事被告发,体制便无情地将他逐出了城市,赶回了农村。高加林一夜之间失去了进城后幻梦般所得到的一切,又像个叫花子一样一无所有。当孤零零地离开县委大院,“他走在庄稼地中间的简易公路上,心里涌起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难受”,回想刚刚经历的一切,后悔不该失去炽爱他的温柔的巧珍:“他忍不住一下子站在路上,痛不欲生地张开嘴,想大声嘶叫,又叫不出声来!他两只手疯狂地揪扯着自己的胸脯,外衣上的钮扣‘崩崩’地一颗颗飞掉了。”{4}可见他有多么痛苦。在人生理想被挫败之后,高加林只能从自身找原因,觉得进城后的一段彩虹一般的人生景象,本来就不属于他,表明乡村知识人并不知道是什么造成了他们人生之路曲折艰难。小说借“乡村哲学家”德顺爷爷的口,对高加林进行了道德训诫,实际上否定了高加林人生追求的合理性,这也说明现实主义作家路遥并没有太强的“现实感”,因为现实感意味着作家能够把握住时代的本质。



《如何是好》是新时代的《人生》,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都有很强的现实感。主人公许晶晶是当今年轻知识者的一个代表。年轻人的遭遇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反射出他(她)所想要揳入的社会的人文状况和现代化程度。如果说,高加林进城的梦想终究破灭,城乡分治的制度安排要负主要责任的话,那么,许晶晶为了留城一次次陷入绝境受到折磨,给她设置障碍的则是权力与金钱联姻的“现实”。对于许晶晶所代表的当下年轻知识者来说,这样的现实是严峻的,甚至是残酷的,因为在这个一切都看“资格”的社会里,除了文凭几乎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迈出每一步都等于在绝境中挣扎。在麓城念重点大学的许晶晶,家在省内边远的津阴县的一个小镇——二圩镇,她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县中,从县中考上麓城师范大学新闻学院,背负着全家的希望,把毕业后在城里找个有编制的工作当成不可更易的人生信念。许晶晶的爸爸有过与高加林相似的经历,念过中学,得以教了十来年民办,但由于太多的师范生不好找工作,于是县教育局通知在岗的教师要进行资历审查,许晶晶的爸爸就被淘汰。他要求许晶晶毕业后要留在麓城工作,且一定要有编制,为此他不惜吃尽千般苦让女儿全身心投入学习。父母的期望,给了许晶晶巨大的压力,而她自身感受到的麓城与津阴县城以及二圩小镇的巨大差别,也坚定了她留城的决心。可是她没有料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是那样巨大,走出大学校门与当初考入重点大学,两者的心态竟有云泥之别。而这都是因为,现实社会已经变得让寒窗苦读的学子完全无法理解也难以应对。在高加林时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而在许晶晶时代,大学毕业生过剩,连理工科研究生都有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只能跑外卖的。本科毕业如果没有家庭背景,本人又不是特别优秀,想要在省城以上的城市找到有编制的工作,简直难于上青天。高校内部管理在这方面,满足于比赛般地上报就业率,而难以具体过问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究竟如何,不同条件的毕业生在就业上遇到了哪些实际困难,他们的精神状况怎样,这样一来,一个因青年知识阶层找不到出路的社会危机就被有意无意地掩盖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身兼中文系教授和知名作家的阎真,怀着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同情心,深入体察,把握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痛点,即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在人生之路上遇到了令人生畏的沟坎,不知有多少人即使能够跨越,也会遍体鳞伤。


然而,小说创作固然应当描写出现实生活的样态,但更需要写出人对生活的感受,这正是语言艺术的长处和独特的审美功能。阎真就《如何是好》接受访谈时就说道:“身为作家,我要写出现实生活的痛感,要从这个方面去寻找创作动机和灵感。”{5}《如何是好》讲述了主人公许晶晶的成长史,时间跨度达十年之久,这十年本是一个年轻女性的黄金时段——学有所成,走上社会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建立家庭,结婚生子,享受城市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可是,重点大学新闻专业出身的许晶晶,从大学即将毕业,到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麓城稳定下来,十年的成长史简直是一部辛酸史、血泪史。在女性最美好的一段年华,许晶晶没有得到青春时期应有的快乐和跟她自身的资质相匹配的人生收获,有的只是无尽的焦虑与忧愁、无奈与愤恨,绝望与痛苦。这个女生肩负自己和家人的双重希望上大学,目的是离开小镇,留在麓城,得到一份有编制的工作,可是随着大学扩招,内卷早已在大学毕业生当中展开,除非考公,本科生已经绝难进入体制内。父辈那一代人,不上大学做不了公家人;他的下一代许晶晶们,上了好大学也不一定能得到编制。而吃农村粮与吃商品粮,有编制与没有编制,是悬殊很大的两种人生。曾经,年轻人靠读书考学就能冲破城乡二元体制的规限,跨入另一社会阶层,时至今日,除非读的是北大清华等顶尖大学,一般的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很少能进入体制内,不少人只得在底层为混一口饭吃而打拼。小说要表现年轻一代的生活痛感,首先要交代的,就是他们所遇到的这种生存困境。有学历的年轻一代普遍遭遇生存困境,就是作品所展示的真实现实。这个现实是严峻的,像许晶晶在秋招时感受到的,非常严峻。“每个毕业生都有理想,可这理想在这严峻面前,犹如精美雅致的古董,一碰就跌得粉碎。”{6}而让许晶晶这样的个案感到更残酷的,是社会的内卷,这就使得陷入困境者在无路可走之时人生的痛感格外强烈。在小说里,许晶晶多次提到她的出身,她的理想之所以难以实现,并不是她自己不努力,而是存在着她无法改变的因素。她的同班好友秦芳就把她的先天劣势对照了出来,秦芳生在一个好家庭,父亲在省广电系统当部门领导,她毕业后的前景就定好了,能得到有编制的岗位,而许晶晶所出生的家庭既没有权力也没有资源,所以她得不到编制就是命定,“二十多年前就预设了的命定,也许,二十多年以后,也改变不了”。如果人的前途由出身来决定,那么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大学生想要立身的就是一个前现代社会,他们的生存痛感,正来自这种看不见的撕裂。阎真是以学者型作家的眼光看清了许晶晶这一代大学生在变动了的历史中的真实处境的。

阎真创作这部小说的一个目的,或者说一种艺术追求,就是要“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痛感”{7}。世事艰难,许晶晶不肯放弃人生的梦想,免不了屡屡碰壁和失败,受折磨的就是心灵。“几个月来,对电视台抱了一线希望,最后失望了。这失望在胸口结成了一个硬块,像一个边缘清晰的肿瘤,孤独地悬在那里,怎么也化不开。”找工作失败是如此,生活艰窘时也是如此:“想起自己这一年来,快餐都不舍得吃一次,才存了这一万多块钱,一下子就没有了,心里好痛啊。”没有按父亲的要求在麓城找到有编制的工作,她无法向父母交代,因之回家成了痛苦的旅程:“在登上长途客车的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了心的紧缩感,像有一只隐形的手,在把它捏紧。离家越近,我的负罪感就越强烈。老爸期待了四年,老妈期待了四年,他们不会想到,事情是这样一个结果。”许晶晶这个年轻女性,在金钱社会里不放弃人格尊严和道德底线而又不甘心人生理想被挫败,高举着信念的旗帜只进不退,得到的就只有精神痛苦。


北大中文系出身的阎真,是一位有着高度艺术自觉的小说家,始终秉承着人的文学传统。从人生本位出发,他要书写弱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以及疼痛之感;从艺术本位出发,他要尽最大可能运用想象力和语言再造现实的功能,对人物所处的外部现实和他(她)的心理世界进行艺术性的描摹,使小说的叙述和描写具有高度的文学性。“……我是作家,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和媒体、网络上的表达是不同的,我要写出现实生活中毛孔那么细微的质感,要写出痛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痛,痛的方式有什么特别,怎么缓解……我要用形象的、感性的体验方式写出来。如果不能在情感上、细节上有更好的表达,也就失去了文学的意义。”{8}阎真的这段话,不仅对认识《如何是好》这部女性成长小说的文学意义和艺术价值具有引导作用,对创作界和评论界重新思考现实主义文学如何避免质实无文也具有启示作用。如果不是用感性体验的方式来书写年轻一代的生存困境,上述主人公的生活痛感就不可能得到精确而富有感染力的传达。作品在情感上和细节上的绝妙表达,体现于人物在遇到困境和挫伤或感到痛苦和失望时行为的转向和心理的反转。例如,背叛了晶晶的章伟回到学校,找到晶晶,他俩来到熟悉的有天鹅的湖边,在发生一段剧烈的情恸之后,章伟企图调动旧情,又在一起过夜,晶晶犹豫了,但最后还是“把心一横,说‘算了’,快步走了。走了几十步,感觉他没有跟上来,觉得自己有点太狠了,特别想回头看看他是什么状态。脖子几次不听使唤似的要扭过去。我用双手把脖子扶正,头有点晃动,有一种盲目的力量在跟双手搏斗。我把手放下来,咬了咬嘴唇,直到感到剧烈的疼痛,向前走去”。又如,当爱情和激情都已远去,成了遥远的回忆,她一度后悔当年没有跟章伟一起去古阳,这时候,“心痛的感觉刺上来,像一根针,扎在胸口,带来锐利的尖痛,痛久了,就麻木了。麻木让我觉得,人生就势躺下,平平地躺在那里,也不失为一种能够接受的选择。这个念头刚刚划过脑际,马上就被否定了。就势躺下,我有充分的理由,但没有丝毫的资格。太难了,这是理由,说服自己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可是,我能躺下吗?随意躺一躺,几年就过去了,那天的许晶晶就不是今天的许晶晶了”。无论是行为动作还是内心活动,细节模拟都符合人情物理,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用比喻的方法增强叙述描写的文学性,在《如何是好》里更是举不胜举,例如,“天下的路千万条,哪一条都不属于我,就像一个疲惫的夜行旅人,周边没有一点光亮,也没有一家客舍”。又如,“这两个字(体制——引者注)像两个病毒,在心尖上带来了刺痛。过了一会儿,病毒繁衍起来,遍布心房,沉重而沉痛,让我艰于呼吸。我似乎看到了病菌们密密麻麻在蠕动的场景。我张大嘴,用一下一下的深呼吸来反抗那种窒息之感”。再如,“我想象着自己是一只刚刚飞起来的风筝,迎着风,舒展着享受飘扬的欢乐。突然,一把隐形的剪刀伸了过来,‘咔嚓’一声,线断了,风筝斜着身子,落下来,‘咔嚓’一声,一头栽到水泥地上”。这样的艺术造像,很有诗性,体现了阎真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总之,《如何是好》对生活的零距离表现,遵从了纯文学的伦理,既真实地反映当今社会文凭贬值,年轻一代大学生人生之路困顿艰难,在绝望中不免滋生仇恨情绪的严重社会问题,又塑造出不向金钱屈服,拒绝用人格尊严去换取生活保障,通过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走出困境,实现人生价值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给艰难时世里的年轻一代指出了正确的人生方向。而在这样的书写中,作家不发牢骚,不事说教,按照生活与人性的逻辑,描写年轻人接连遭遇困境时的心态和反应,以浩瀚时空为参照,用审美的方式重建特定时代的生活格局,把现实的反省引向个体生命的终极追问,为新时代保留下一幅不会褪色的青春图景。




注 释:

{1}{5}{7}{8}阎真:《从细部入手,呈现生活之痛》,《中华读书报》2023年2月1日。

{2}阎真:《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零距离表达——<活着之上>写作随感》,《当代文坛》2015年第5期。

{3}{4}路遥:《人生》,《收获》1982年第3期。

{6}阎真:《如何是好》,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以下引自该作品的均不再注明出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当代文学问题史”(项目编号:19BZW09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此文为节选版本,刊于《文艺论坛》2023年第2期,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如需下载引用,请以纸刊或网站定稿为准。



编辑:雨   知

一审:刘   瑶

二审:佘   晔

三审:曹志辉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目录

(2019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0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1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2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3年)

第1期|第2期

世纪凝眸

赵卫东|李彦仪|刘飞|吴敏

起点批评

柳伟平|谭旭东|魏华莹|程光炜|周珉佳|张福贵|郭垚|郜元宝|顾奕俊|何平|吴俊|陈若谷|韩毓海|牛煜|王尧

评论百家

夏可君|罗如春|张光昕|张志忠|喻晓薇|龙慧萍|潘知常|向杰|范藻|蒋述卓|彭如诗|凌逾

新锐批评家

雷鸣|李铮|欧阳澜|汪树东|孙桂荣|张文娟|王泽正|陈培浩|徐勇|王光明

新锐之思

杜寒风|陈仲庚|汤奇云|何美|康富强|简圣宇

艺林撷英

王兴业|杨卫|周映辰

文艺沙龙

梁振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主管单位 |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 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

编辑出版 | 《文艺论坛》编辑部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 CN 43-1551/I0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 ISSN 2096-6474

邮发代号| 42-31


编辑邮箱

 佘  晔丨874009234@qq.com

  刘  瑶丨2372951610@qq.com


文艺论坛杂志社

坚守批评精神 营造思想空间

追求湖湘气派 兼容百家风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艺论坛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